“跪地求水”事件,别让情绪化站队模糊了是非曲直 | 新京报快评
万亩林场主“跪地求水”一事,仍在持续发酵。
据新京报报道,4月2日凌晨,宁夏煤业双马一矿官微发布与孙国友协商进展情况称,协商过程中,孙国友提出三点诉求:一是双马矿尽快给他提供生活和绿化用水;二是双马矿的工程项目优先由他承揽;三是双马矿占用他的土地要进行赔偿。双方就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初步协商,但未达成一致意见。双马一矿表示,将继续联系孙国友,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协商解决用水事宜。
连日来,随着舆论持续关注和媒体报道的跟进,“跪地求水”事件背后的更多信息浮出水面,争议的焦点也不再仅限于孙国友与煤矿方面的纠纷。包括当地村民对孙国友植树治沙动机的质疑,环保组织对荒漠植树科学性的疑问等一系列问题,都在短时间内牵扯进来。一时间,事件的真相更显扑朔迷离。
不过,疑问再多,也要一个一个解。首先应该看到,此事的核心焦点还是在于孙国友方面与煤矿之间的纠纷。综合之前的媒体报道、裁判文书等信息可以判断,双方在供水、占用林地等方面的争议其实已持续多年。
而且,按照孙国友的说法,他和煤矿之间也签订了供水协议。据此,双方之间的纠纷到底是如何造成的,为何一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,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,或并不难查明。
需要注意的是,此事中可能并不只涉及民事纠纷。按照此前的媒体报道,若煤矿占用林地、非法排污并损害地下水资源等属实的话,或还需要承担更严重的法律责任。
那么,此事在当时是否处理得当,乃至于是否为孙与煤矿方面的纠纷埋下隐患,或需要有一个“回头看”式调查。也就是说,发展到目前这一步,不宜仅停留在协商的层面。
其次,涉及孙国友治沙的动机问题。根据孙国友的说法,其与当地政府在2003年签订了承包合同,在马家滩镇承包了万亩荒沙地,期限50年,“用于生态建设、种树、种草、经济林、养殖综合开发为一体”。
由此不难看出,承包荒沙地的用途是事先明确的,其中就包括“经济林、养殖综合开发”,也即其承包荒沙地应该并非是完全的公益行为。
对此,若单纯以公益标准来评价孙国友的行为,或难免存在“失真”的风险,也容易放大不必要的动机疑问。真正该关注的是,其承包行为是否真的扩大了绿地面积,产生了生态效益?这是个专业问题,有必要引入专业严谨的实地调查。如果只是拿动机说事,恐怕容易模糊此事的焦点。
至于一些环保组织质疑的植树治沙的科学性,同样是一个需要谨慎下结论的专业问题。且要指出的一点是,如果说孙国友的做法反倒不利于环保,那与其被媒体和官方封为“治沙能人”,是否构成一种矛盾?
换言之,在孙国友承包荒沙种树的过程中,是否得到过环保专业上的足够审视?只有厘清了这些疑问,对于此事的是非曲直,才能有一个更为客观、公正的判断。
其实,从承包荒沙,到“跪地求水”,其间经历了长达20年的时间。此次事件被舆论聚焦后,出现多种声音,引出多种疑问,乃至可能会因为“历史原因”而令事件的完满解决存在复杂性和难度,也都是可以理解的。
而因为事件的关注度空前,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,相关机构和专业组织也参与调查、分析,这对整个事件完整真相的呈现,和相关纠纷的最终化解,可以说恰恰是有利的。
当此之际,各方都需要克制意气之争,警惕站队先行,拿片面的、情绪化的舆论来转移焦点、模糊是非。要让事件的判断回到事实层面,只能依赖于权威、全面、专业的调查来完成。
越是舆论嘈杂,越需要清晰、过硬的调查来定纷止争,一五一十地查清楚、搞明白,让法律的归法律,契约的归契约,专业的归专业。当然,包括当地一些村民的疑问,也需要得到一个明晰的解答。
此外,关于此事的处理,还有一个维度不容忽视。那就是,承包了万亩荒沙地的孙国友,实际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。因此,依法依规、客观公正地调查、处理好此事,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水平的一种测试,同时牵涉民营企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。
置于当前的现实背景下,当地处理此次“跪地求水”事件,也尤须稳妥、审慎。也希望当地能早日给出权威、全面、专业的调查结论,毕竟当前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候,生态环境建设也等不得。
“生母虐待5岁儿子致截肢”,悲剧何以发生?| 新京报快评
热衷于找“搭子”,不是“情感降级”是“兴趣升级” | 新京报快评让“星星的孩子”更好地活在现实之中 | 新京报快评
点击下方公号名片,阅读更多精彩观点